海绵城市的 12 个落地场景:雨水花园从“示范”到“常态化”

[返回]
详细信息
一、目标与指标

年径流总量控制率:北方 70–80%,南方 75–85%;

峰值削减率:≥50%;

水质:SS、COD 明显下降。

二、12 个场景与节点(举例)
1)居住区雨水花园:溢流口 5–10cm 高差,防“内涝—倒灌”;
2)道路绿化带生物滞留:路缘石设缝,设置沉砂池;
3)停车场透水铺装:基层“级配碎石+无纺布”,防泥泞与反砂;
4)屋面雨水入地:雨水斗—立管—渗透井—下沉绿地;
5)学校操场:跑道下设渗透排水管网+调蓄模块;
6)商业广场:种植池“双层蓄排”,地下空间防渗;
7)口袋公园:小尺度 “雨水花园+微湿地”;
8)老旧小区改造:以雨落管分流+微景观优先;
9)工业园区:设置初期雨水弃流;
10)山地城市:坡面“截—蓄—渗—排”三级;
11)滨水公园:与生态驳岸联合;
12)城市道路节点:一个路口一个“海绵包”。

三、模块化断面与材料

标准断面:覆土(过滤层)—砂层—级配碎石—盲沟—渗排管;

植物选择:耐涝抗修剪,如狼尾草、鸢尾、芦苇、马蔺、美女樱;

透水铺装:关注“承载等级—渗透率—冻融”。

四、运维与绩效评估

春秋两次维护(清淤、补植、修边、疏通溢流口);

设二维码运维台账,记录降雨事件、调蓄效果与公众反馈。

结语: 海绵城市建设进入精细化运维阶段。把节点做成“可复制的模块”,海绵就能从示范走向常态。标准节点库与运维手册,请到 www.xbs5588.com
 下载;项目咨询与培训在 www.xbs666888.com
 提交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