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公园“更新+海绵城市”一体化: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的设计与运维闭环

[返回]
详细信息

城市极端降雨增多,“积水一天、泥浆一地”的公园已经无法满足市民对安全与舒适的双重要求。我们在大量更新项目中,把“景观营造”与“海绵城市”打通成一件事:
一、从海绵专项开始,而不是施工图阶段被动改。

  • 基线评估:收集近 5 年雨量与积水点,叠加现状地形、土壤渗透系数、地下管线,明确海绵目标值(年径流总量控制率、污染控制)。

  • 竖向策略:不追“绝对平整”,而是以 0.3%–0.8% 的隐形坡度把雨水导向下凹式绿地/生物滞留带/雨水花园
    二、渗:材料搭配与断面结构。

  • 透水铺装:园路选透水混凝土或树脂透水;广场采用“透水砖+级配碎石垫层+无纺布”三明治断面;停车位使用植草格。

  • 土壤改良:雨水花园以“表层腐殖土 30cm + 砂壤层 30–40cm + 砾石滤层 20cm + 盲管”标准断面,避免“下雨成池、晴天板结”。
    三、滞与蓄:把洪峰削平。

  • 线性生物沟沿主园路布置,连接至调蓄池雨水桶。调蓄池根据 2~3 年一遇暴雨量校核,结合景观湖面调节,实现“雨来就蓄”。

  • 溢流口溢洪道必须在深化图中定位,防止超设计雨量破坏草坪与建筑基础。
    四、净:源头减少污染。

  • 截污挂篮设置于雨水口前端;

  • 雨水进入景观水体前经过沉砂池+生态砾石滤床+挺水植物带

  • 清淤周期与取样点纳入运维合同,避免“建成即开始堵”。
    五、用:再利用场景越具体越有效。

  • 喷灌/滴灌优先使用再生雨水;

  • 清扫、冲洗、雾化降尘也能用;

  • 设置“雨水教育角”,展示水循环路径,公园更具科普价值。
    六、排:极端天气的兜底。

  • 按“小雨走海绵,大雨走管网,暴雨走安全通道”原则,给低洼区预留溢流至市政管网的“最后一道门”;

  • 重点场站与儿童活动区设置“紧急排水井+防滑警示”。
    七、智慧监测与运维考核。

  • 在关键节点布置液位计/雨量计/流量计,形成可视化面板;

  • 运维合同以“堵塞指数、抽样透水率、雨后积水消退时长、植物健康率”为考核指标。
    当“景观”与“海绵”成为同一个团队的目标时,公园更新才真正做到长效与可持续。更多海绵断面图库与运维模板,可在 www.xbs5588.com 或通过关键字 www.xbs5588,com**、**www.xbs666888,com(www.xbs666888.com) 获取。